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名称: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单位:江苏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建设历程
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是在环保部、省环保厅和省 科技厅的指导下,以江苏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原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以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合作单位,在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经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准组建。中心采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的形式,联建单位共同投入,联合共建,构建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验证平台。在此基础上,2009年10月,以南京大学为主要依托,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筹建。
二、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
中心以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评估、筛选和应用为重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有机化工废水的检测、源解析及优先控制有机物的筛选;(2)有机化工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其相关匹配技术的开发、示范及推广;(3)典型区域有机化工废水污染预警与应急技术开发、示范与推广;(4)典型区域有机化工废水统一环境管理体系研究与示范。?
中心技术团队围绕典型有机化工行业的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发了以树脂吸附分离等资源化技术为主体,高效生物处理技术、催化氧化技术、膜分离技术为辅助的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已在13个省份的50余家企业实现工程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为政府和行业服务
中心技术团队先后承担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相关科技项目34项,其中“863”资源与环境专题1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及子课题3项;参与《欧洲杯外围app》的编制工作,主持其中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等领域若干方向内容的编制;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工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电”等2项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编制《欧洲杯投注软件》提交主管部门参考。
中心联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 “第八届中国中青年环保学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内地和香港的优秀中青年环保学者进行研讨,加强海内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四、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
中心研发基地有各类仪器设备约100台(套),总价值约150余万元。分析测试平台 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可对外开展环境检测工作。建成的有毒有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单元操作中试研究平台,包括树脂吸附、组合模块式高效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生物厌氧/好氧处理系统、膜分离、微电解、催化氧化等中试装置,涵盖了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的众多研究方向,用以验证小试工艺的可行性,获取工业化放大所需的技术参数。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江苏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全兴领衔的科研技术团队有科研及管理人员9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9人,具有中级职称13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2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2%。1人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得亚洲高校青年科学家奖,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五、取得专利技术与科技成果及技术推广转化情况
中心技术团队近五年来共申请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领域的国家发明专利53项,获授权39项。自2001年以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1项。5项专利技术于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批准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有毒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和资源化”项目列入2001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自主开发的“复合功能吸附树脂”和“丙烯酸酯类吸附树脂”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获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5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在全国10多个省市获得工程化应用和推广。为提高我国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工程中心主任简介
姓名:张全兴
简要履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数十年来致力于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分子与吸附树脂结构关联分离理论,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新领域,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淮河、太湖和海河等流域相关企业,形成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
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内外科技项目24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33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已授权53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1项;主持创建了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当代发明家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